當前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六安金寨縣農村養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由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普遍“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結構模式,以及子女舉家外出務工帶來的'“空巢”現象,特別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子女養老意識的淡薄,削弱家庭養老功能。接下來具體說說養老問題的基本現狀及解決方法
1、提高養老機構對老人心靈的關懷,多組織志愿活動陪老人聊天游戲等,關心老人的心理健康,使老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但類似的志愿活動在組織時要做到適量適度,并且要長期堅持,而不是響應一時的口號。
2、組織一些宣傳演講活動,介紹現代化養老設施能給老人帶來的好處,幫助老人走出思想誤區,更好地接受養老機構等新事物,減少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現象的產生。建設社區綜合性老年福利服務中心,支持有條件的社區開辦小型養老院或敬老院.提升居家養老社區化服務功能。
3、我國的養老設施建設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二十幾年來,養老設施諸如養老公寓、養老院、社會福利院等層出不窮,并且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也迫使我國的養老基礎設施數量持續快速增加。但這些類型的養老機構并不能切實地滿足老人的真正需要,既沒有抓住解決問題的要害。缺乏人文關懷及對老人心理需求的滿足是現階段我國養老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要提高養老機構對老人心靈的關懷,多組織志愿活動陪老人聊天游戲等,關心老人的心理健康,使老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但類似的志愿活動在組織時要做到適量適度,并且要長期堅持,而不是響應一時的口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七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所需資金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我國養老問題的現狀及對策
我國養老問題的現狀及對策如下: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64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7%;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9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3.5%。而且據預測,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9037”的養老模式。“9037”即是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顧,采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享受提供日間照料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3%的老年人享受機構養老服務。未來養老模式也會向著注重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生活質量的方向發展。
人口老齡化介紹
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當前農村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六安金寨縣農村養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由計劃生*政策導致的普遍“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結構模式,以及子女舉家外出務工帶來的'“空巢”現象,特別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子女養老意識的淡薄,削弱家庭養老功能。
二是養老機構建設滯后。鄉鎮敬老院基礎設施老化,床位短缺,缺少專業專職人員管理和建設。
三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村養老保險投保率低,投保周期長,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依然存在。
對于以上存在問題,該縣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弘揚尊老、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增強家庭養老意識。定期舉辦講座,從學校到村組,大力宣傳孝敬老人的倫理道德,樹立身邊善待老人的典型人物,對于不贍養老人,甚至**老人的行為給予嚴厲批評教育或移送司法機關。
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做好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全縣23個鄉鎮敬老院翻新重建工程基本完工,增加床位500多個,大大提高了集中供養能力。積極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現有社會化養老床位700多張,社區養老床位100張,適應了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在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有84位困難老人享受由政府購買的每人每月100元居家上門服務。
三是健全綜合服務體系。五保對象住院實行全額報銷救助。對85歲以上老人按月發放高齡津貼,老人免費體檢服務由去年的65歲以上擴大到今年的60歲以上。同時為近萬名60周歲以上“三無”老人繳納了參合參保金。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現狀及問題和對策有哪些
[導讀]:
養老保險是一種社會保險,是根據國家法律規定,對達到退休年齡的老年人,由國家和社會提供物質幫助以保障其晚年生活所需的社會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的改*,對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改*、發展和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模式在現收現付的基礎上,既面臨著人口老齡化、支出需要大幅度增加的現實,又存在著缺乏政府的財源支持、企業和個人繳費已不堪重負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養老保險前進的道路是十分曲折、困難的。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針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在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查找出現問題的原因,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過實踐而逐漸成熟的經驗,淺談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
我國養老保險的現狀20世紀80年代實行養老保險社會統籌試點開始進行改*探索,90年代改*全面展開并不斷深化,建立了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的基金籌集模式,確定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統一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
社會統籌部分采取現收現付模式,均衡單位負擔;個人賬戶部分采取積累模式,體現個人責任,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養老保險基金主要由企業和職工繳費形成,企業繳費比例一般不超過企業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費比例為8%,由用人單位代扣代繳。財政每年對中西部地區和老基地給予養老保險資金補助。
2007年中央財政給予養老保險資金補助873億元、地方財政補助260億元。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為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20%,其中8%記入個人賬戶。從長遠看,基本養老保險應當實行全國統籌,但是,在目前的財稅體制下,實行全國統籌難度比較大。
因此,統籌層次比較低,2007年底,全國共有17個省市實現了省級統籌,能夠在全省統一調度使用養老保險基金,其他地方仍在實行縣市級統籌。截止到2008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1890萬人,其中在職人員16597萬人,離退休人員5293萬人。
統籌層次不高,難以發揮社會保險的互濟和調劑功能,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而且轉移接續困難,影響了勞動者參保的積極性,有的地方允許退還外來務工人員所繳的個人賬戶部分養老基金,形成“退保潮”,使養老保險制度名存實亡。
(一)群眾思慮重,參保意愿弱。一是部分年輕人剛從學校畢業,其職業身份未定,擔心此時參保,未來會面臨職業身份轉換或居住地變化而帶來的制度銜接問題。二是部分年輕人常年在外務工收入較高,對新農保政策認識不足,認為新農保養老金領取金額偏低,不足以支撐養老而不愿意參保。三是大多數群眾注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而新農保實施時間短,收益周期長,部分群眾仍持觀望態度,認為村里多數老人壽命低于60周歲難以享受養老待遇,要么等到將近60周歲再一次性補繳所有參保金額參保領取基本待遇。
(二)投保檔次低,保障水平差。目前,右江區規定繳費標準為每人每年100元至1000元、1500元、2000元共12個檔次,政府對100元至800元繳費檔次分別按每人每年30元、40元、50元、55元、60元、65元、70元、75元進行補貼,900元以上統一按80元補貼計算,繳費越高政府補貼增幅越小,待遇領取與最低檔的差別并不明顯。以連續繳費15年繳費*高的2000元和最低的100元為例,*高的是最低的20倍,但養老金領取卻只有最低(90元)的3倍,比例嚴重不協調,導致大部分群眾投保最低檔,保障水平相對較低。
(三)參保程序繁,工作任務重。一是右江區新農保繳費長期依靠鄉、村干部入戶動員,群眾主動到社保中心繳費參保較少,一定程度上造成行政資源的浪費,也不能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繳費問題。二是右江區新農保參保靠前年參保需參保人簽訂協議、提供銀行賬號,通過銀行扣款繳納參保金;續保繳費也需要通過銀行扣款,不支持現金參保,群眾習慣現金用于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給收繳新農保工作人員增加了難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國社會保險法》第二條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