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擔心虛擬經濟會取代實體經濟,甚至在幾年前,有人說阿里巴巴把實體都搞跨了,但事實上是這樣嗎?其實并不是,虛擬經濟不但不會取代實體經濟,而且必須依賴實體經濟,關于虛擬經濟和
很多人擔心虛擬經濟會取代實體經濟,甚至在幾年前,有人說阿里巴巴把實體都搞跨了,但事實上是這樣嗎?其實并不是,虛擬經濟不但不會取代實體經濟,而且必須依賴實體經濟,關于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其實就是皮與毛的關系,有句古話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即是對這種關系的最佳注解。
實體經濟比較好理解,主要是指銷售以及直接為此提供勞務所形成的經濟活動的概念。它主要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建筑業、郵電業等產業部門,簡單的來說,我們生存中必不可少的衣、食、住、行,都依賴于實體經濟。
虛擬經濟的定議,爭論比較大,學術界也有各種看法,一般意義上說,虛擬經濟,是脫離實體的概念,就是不與實體產生碰撞,虛擬,即假想、假定、編造、虛偽等含義,并作為現實的對立面。經濟學意義的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便是從這里引申出來,并且從虛擬資本開始的。虛擬經濟是資本獨立化運動的經濟。
那么虛擬經濟,就是一種依托于虛擬的系統進行循環,直接產生錢生錢的活動。所以馬云說,淘寶網、天貓商城是實體,因為參與商品的流通環節,這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本文所討論的虛擬經濟,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虛擬經濟,而是指相對脫離實體的經濟模式。
因此,我所指的虛擬經濟是金融證券行業、電商行業和互聯網社交三個方面。
主要是股票、基金以及期貨等衍生品交易市場,這是典型的虛擬經濟。比如一家公司還沒上市前,它是制造業的公司,但是當它上市后,股票進行交易,就產生了虛擬經濟的部分,有時候這部份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脫節的。比如這家公司本來每年賺1億利潤的時候,市值是20億,但幾個月之后,它依然是保持每年賺1億利潤的水平,但股票大漲,市值升到了100億,這多出來的80億就是虛擬經濟產生的。
那么這部分虛擬經濟,其實與實體經濟并沒有真正脫離,交易股票的,漲到100億,有些人會賣了,對于賣出的人來說,假設他是是在上漲前買的20萬,賣出后他賺了80萬。他可能用這80萬云買房,去買車,或者去旅游,這部份虛擬經濟,此時又以你一種式轉移到實體經濟中了。但這里需要注意的一個事實是,他當將這100萬的股票兌換在現金取出后,必然有另外一個人用100萬接走了他的股票,假設公司市值依然保持100億,他的這部份虛擬經濟確實轉為了實體經濟部分,但是如果股票大跌,又跌回了20億市值,后面接盤的人資產縮水,原來要買房、買車的人,把這錢都虧光了,又以另一種形式損失掉了實經濟經的購買力。
所以其實股市,它并不創造新的價值,僅僅依賴于價格波動,只是造成了資產的轉移而已,最終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總和并沒有發生變化。所以股市再繁榮,如果泡沫巨大,一旦泡沫破滅,對實體經濟的傷害同樣也是很大的。股市要想真正創造價值,唯有上市公司賺到更多的利潤,才能真正支撐公司的市值,真正轉化為實體價值。
基金及期貨等衍生品均是如此,衍生品相對要復雜一些,存在一個加杠桿操作,這時會放大收益和虧損,但總的是一個零和游戲。而期貨等衍生品也是需要依托于實體經濟的,比如說商品期貨,合約的價格取決于商品的漲跌,商品又受取供需等關系的影響,沒有實體經濟,這些合約就成為了一種完全虛擬的標的,毫無意義。股指期貨看起來就是如此,但通過剛剛所講,股市依托于上市公司,因而股指期貨同樣是通過股指的方式間接的依托于上市公司,最終還是與實體經濟息息相關。
這些年,大眾對電商行業的爭議比較大。電商行業始于國外,之后易趣(EBAY)網進入中國,再之后阿里巴巴成立了,阿里巴巴的淘寶網真正開啟了國內的電商時代,早期做淘寶的確實是能賺到錢的,因為賣家少,買家從無到有,呈現為幾乎級增長,很快淘寶網就打敗了易趣網,成為國內電商的老大,再之后成立淘寶商城,后更名天貓商城。京東網、新蛋網和蘇寧易購應運而生,電商行業進入混戰時代。經過多年的“撕殺”,目前形成了阿里、京東、拼多多“三足鼎立之勢”。
大眾對于電商的爭議,在于電商搶了線下商家的生意,所以線下的商家活不下去了。這種說法,其實并不客觀。一種說法認為,做電商不需要房租費,不需要交稅,甚至有些代銷的還不需要備貨,門檻低,成本低,更容易賺錢,所以大家都做電商去了。但實際上,真正做過電商才知道,雖然確實有剛剛所說的優勢,但現在電商并沒有那么好做。電商平臺需要引流,引流成本非常高,而賣商品同質化很嚴重,競爭遠比線下要大得多,因為買家可以在幾秒就找到另一個買家,而線下則會受物理環境制約,對比性并沒有這么強。如果電商要做商城,還需要繳納高額的保證金,還要提取交易服務費,商品沒銷量賣不走,還要“刷單”,刷單要成本,并且刷單是違規的還會被處罰......
因為電商好做,搶了實體經濟生意,是不成立的。電商里賺錢的只是少數,同樣實體經濟也有做得好的,決取于經營者自己的能力。
電商與實體并不一定是對立的關系,電商如果缺乏實體的支撐,它就無法運轉,無論你是賣衣服,還是賣家具,這些東西都是需要實體經濟進行生產的。從大的層面來說,電商的發展,本身是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的,甚至能開拓出新的實體經濟,比如說通過電商平臺,提供定制化商品,那么這部份實體經濟就是由電商這個“虛擬”平臺創造出來的。再加上巨大的電商交易商品需要物流運輸,同樣是推動實體經濟的。
從這兩年電商平臺的發展來看,其實增速是在下降的,這也是阿里巴巴前幾年提出“新零售”概念的原因,未來將電商與實體完全分離的模式已經很難繼續增長,需要將線上與線下打通,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結合,才有出路。
早期的社交平臺真的就是社交,大家有空就聊聊天,談談心。但后來,其實社交已經更多的商業化了,現在每天還花很長時間純聊天的已經很少了。那么這些社交平臺,其實已經脫離了早期純社交的屬性,更廣泛的融入了實體經濟中。
比如說很多做微信公眾號的,開始都只是進行內容創作,有些讀者會有打賞,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社交變現,但現在這已經不是主流了。現在很多大型公司,都有了自己的官方公眾號,還會在外面花錢贈送禮品等吸粉,然后通過公眾號的平臺,發布各種有趣的內容來進行運營,還會舉行各種活動,最終通過虛擬社交的方式引導用戶進行消費,轉化到實體經濟中。
再比如說直播行業,早期的直播行業,就是平臺找一批主播,在鏡頭前跳跳舞、唱唱歌,然后用戶購買各種“禮物”進行打賞,平臺再與主播進行分成,這是很明顯的虛擬經濟流轉成分。但現在這種方式早已過時,直播行業進入到了“內容電商”時代。比如帶貨一哥李佳畸,通過直播打造了自己的個人IP,然后再將口紅賣在直播中進行推銷,做到5小時帶貨5個半小時帶貨353萬。
這種“帶貨”模式甚至開始挑戰傳統的電商模式,未來5G時代,網絡傳輸更快,視頻內容將代替文字成為主流(可能以后我這種碼字的會被淘汰),通過社交的方式,搭建虛擬的網絡社交平臺,通過更生動更形象的視頻方式,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比如未來通過VR體驗的方式,更真實的感受現場、了解商品,讓消費者能夠選擇更合適的商品,將成為未來的主流。而這,看似是社交虛擬經濟,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帶貨”上來,而貨物本身就涵蓋了實體經濟的各個流程。
綜上所述: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而非對立的關系。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虛擬經濟的規模將會越來越大,但無論是金融業的虛擬經濟,還是電商平臺,抑或是社交網絡,最終都需要依托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有更好的商品,才能找到更多的客戶。 同時,這些新業態的經濟方式,又會反過來推動實體經濟的規模,以及通過信息反饋的方式,提供更多大數據,讓實體經濟更有針對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