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買家在藝術品市場上創造的天價奇觀”一次又一次地沖破人們想象的極限,就在有人還糾結于4.368億元人民幣成交的《砥柱銘》是否真實”的時候,又有人花5.5億元人民幣買下了一個乾隆瓷瓶。這一次,全世界都被驚著了。
班布里奇的奇跡
班布里奇(Bainbri dge)是英國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地區性拍賣行,成立不過30年,主要業務是遺產拍賣,此前它的最高拍賣紀錄來自于兩年前成交的一件中國明代瓷器,成交價為10萬英鎊。但現實是,班布里奇讓佳士得、蘇富比這樣的優秀級拍賣行都黯然失色。
倫敦時間11月11日,倫敦郊區小鎮博羅,在班布里奇舉行的一場小型拍賣會上,一件估價只有80萬~120萬英鎊的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最終以5160萬英鎊(含傭金,約合人民幣5.5億元)的天價成交,超過估價50倍。這件瓷瓶不僅由此成為了最貴的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了最貴的亞洲藝術品。
這只粉彩鏤空瓷瓶制造于中國乾隆三十年(1740年)左右,鑒定專家認為是無疑的官窯品,而且極有可能陳列于中國的皇宮。整個瓷瓶高約40.64厘米,采用雙壁設計,透過外層大瓶可以看到內層的小瓶。口型為黃色喇叭口,卵形的瓶身有4組螺旋形裝飾,每組都漆有魚戲水的圖案,瓶頸有吉慶有余”字樣。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以乾隆時期最為鼎盛,而這件瓷瓶可以說是巔峰時期的巔峰之作”,因為它幾乎囊括了乾隆時期最復雜的工藝,而且歷經十幾道工序,多種釉色地、內繪青花、外畫洋彩、琺瑯彩、粉彩,另外還有描金、鏤空、轉心、浮雕、淺刻……
目前,除了臺北故宮有一件類似藏品外,已經現世的僅此一件,更為重要的是,該瓷瓶的保存狀態非常良好,歷經幾百年,實屬難得。
在剛剛結束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件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最終以2.5266億港元(約合2.16億元人民幣)成交,當時創下了中國瓷器拍賣新的世界紀錄。如果和那件葫蘆瓶相比,這件粉彩鏤空瓷瓶也算物有所值了。”一位北京的古董收藏家王先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也參與了這場激動人心的爭奪戰,太***了!”他說。
不過,在藝術圈和收藏圈內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收藏家馬未都就認為:盛世時的審美都是艷俗的,這件花瓶當然也不能免俗,一眼望去就剩漂亮了。”
這是一件近乎完美的工藝品,豪華而繁縟的工藝和拼接非常難得,但是其作為藝術品的藝術價值究竟有多高就見仁見智了,我個人感覺它艷麗有余但缺乏純粹的美感。”一位文物鑒賞家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買家愿拿瓷瓶換《砥柱銘》
博羅位于倫敦西郊,這個安靜的小鎮可能從來都沒有迎來過這么多中國人,幾乎中國所有的藝術品大買家都聚齊于此,能飛過去的就飛過去,實在去不了的,也都辦了電話委托。”王先生說。
從英國媒體刊發的現場新聞圖片來看,在簡陋狹小(據現場買家稱不足100平米)的班布里奇拍賣會現場,競拍者幾乎全部都是華人面孔。這只瓷瓶的拍賣持續了半個多小時,基本上都是中國人之間在互相競價,而且爭搶非常激烈,以至于后來都以100萬英鎊的幅度進行加價。最終,一位神秘的電話委托買家得償所愿。
從來沒有見識過如此陣勢的班布里奇拍賣師激動得連拍賣槌都敲壞了,而瓷瓶的委托人之一也差點休克在拍場上,一度被人扶出拍場呼吸新鮮空氣才恢復意識。
事實上,在這只瓷瓶拍賣之前,班布里奇并沒有像佳士得、蘇富比這樣的大型拍賣公司那樣做什么宣傳,甚至連拍賣圖錄都沒有印。可很多中國買家早就瞄上它了。”王先生說。
幾個月前,國內媒體上就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則趣聞”:英國一對兄妹在收拾已故父母位于倫敦郊區的一套老房子時,意外發現了一個早已落滿灰塵的中國古董花瓶,這個花瓶是父母在上世紀30年代購得的,已經在家中放置了七八十年。
這對兄妹找到拍賣行,希望拍賣父母留下的家具、擺設等遺產,拍賣行發現花瓶并鑒定后告訴他們:這只花瓶可能價值80萬~120萬英鎊。這個估價讓他們欣喜若狂,兄妹倆原本以為它可能只是價值幾百英鎊而已。小鎮的村民們將此傳為佳話,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最后這只花瓶竟然拍出了超過估價50倍的天價!
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這個東西如果是對的(真的),絕對不止這個價,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這下子可以撿一個天漏兒了,于是一大批人就***了過去。沒想到,有這種想法的人至少上百,而且搶得非常厲害。”王先生說。
周雙成是北緯拍賣董事長,也是著名收藏家,在收藏圈里已經打轉了幾十年的他大風大浪見過了不少,但是當有人給他發短信告訴他這個消息的時候,他還是被嚇了一大跳,太貴了!”他說。
周雙成告訴記者,他認識這位神秘的買家,他是北京的買家,也是很多拍賣公司的大客戶,盡管其他人會覺得有點貴,但是他既然出了這樣的價格就一定有他的考慮。”他說。
保利拍賣董事總經理趙旭也表示與這位買家熟識,這位買家其實也參與了《砥柱銘》的競拍,但是未能如愿,至今仍十分遺憾、難以釋懷,甚至還表示愿意拿這件5.5億元的瓷瓶與《砥柱銘》的買家相交換。”他說。
中國買家全球掃貨”
雖然這5.5億元的乾隆瓷瓶有些‘偶然’,但是,如果沒有市場這種火爆的態勢,很多賣家根本不會把好東西拿出來。過去市場上根本見不到的好東西現在都出來了。”周雙成認為,目前天價”頻出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好東西”多,它們就是值這個錢”。
雖然還沒有進行秋拍預展,但是周雙成透露,今年北緯拍賣也征集到不少重量級拍品。其中,一件北宋四大家之一黃庭堅的行書手卷《大雅堂記》分外惹人關注。這件作品是從日本回流的。我們常說的‘大雅之堂’,就是出自于此。應該說黃庭堅《砥柱銘》拍出4.368億元是《大雅堂記》賣家愿意把東西拿出來的最主要原因。”他說。
買家賣家供求兩旺”的情況,也使得作為中間人的拍賣行賺得盆滿缽滿。特別是中國買家日益上漲的熱情和不可小覷的實力更是使得眾多國際知名拍賣巨頭心向往之。德國納高拍賣公司是僅次于佳士得和蘇富比的全世界第三大拍賣公司,始創于1922年。今年,納高在中國內地舉行了規模空前的亞洲藝術品及西洋古董拍賣會”的預展活動。
納高拍賣靠前次在中國內地做預展是在2004年,雖然并不是每年都過來,但是7年來,我們還是非常強烈地感受到中國藏家的變化,他們人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成熟,他們非常知道自己想要買什么,當然也對拍品要求越來越高。”納高亞洲總代理黃桂詩女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黃桂詩還透露,目前在納高的客戶中,西洋藝術品買家中,中國客戶所占份額在10%左右,而亞洲藝術品拍賣中,華人藏家(來自中國**、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則占80%以上。
本月,韓國成立最早也是最大的拍賣公司首爾拍賣也首次在北京舉行了其印象派及現代大師畫作”的預展,帶來了雷諾瓦、莫奈、夏卡爾及畢卡索等西方藝術大師的珍稀名畫。
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在藝術市場上展現出非凡的熱情和實力,他們已經完全到了可以涉獵領先的優秀級藝術品的層次,所以我們帶來這批優秀級西方藝術,希望讓中國的客戶更加了解我們。”首爾拍賣香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沈美成女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張五常:***乾隆瓷不虧
自2005年首次過億以來,乾隆時期瓷器屢屢刷新天價,跑步闖關五億元”。乾隆瓷在收藏市場上為何炙手可熱?
經濟學家張五常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說,在藝術品收藏領域,乾隆時期的東西符合藝術品長期保值、升值的諸多規律,集真偽易辨、數量適中、備受矚目、個性鮮明于一體。長期來看,此類藝術品的價格升值潛力甚至會勝過法國印象派的畫作。
事實上,在乾隆時期藝術品身價陡增的背后,反映出整個藝術品市場的高燒”。最近在英國成交的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其5.5億元的成交價格再度引發各界對藝術品市場存在嚴重泡沫的擔憂。
不過,張五常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雖然從2000年開始,中國收藏品的價格上升得很快,增長率遠離了市場平均的增長,但我認為,如果繼續長期持有此類收藏品,藏家是不會輸錢的。因為藝術品***往往表現出很高的復利效應。”
在張五常看來,長期持有類似乾隆瓷瓶在內的藝術品不存在泡沫之說,因為藝術品所積淀下的復利效應”非常驚人。他舉個例子說,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是經濟學最偉大的論著,當時的售價是1.8英鎊,225年后的今天,這本書售價10萬英鎊,每年的復利回報率達到4.86%,除了通脹因素外,每年復利的增長率也達到了2%左右。
古書收藏還僅是收藏市場上比較偏門的一類,大量的收藏品的收益回報遠高于此。在藝術品***市場中,若以每年復利8%來計算,200多年就會上升6000多萬倍。張五常坦言,就算剔除通脹因素,藝術品***市場每年仍然有5%的復利。那么,你說收藏能不能賺錢,答案是可以賺錢。”張五常說。
他還表示,與一般商品和資產市場相比,藝術品還有極為特殊的一面:任何商品和資產未來收益都可以折現,這限制了其升值的潛力,泡沫吹大之后必然會破裂。但收藏品本身是沒有產出的,沒有生產力,也沒有帶來收入,所以它是不能夠折現的,這意味著收藏品本身作為一個財富,標價是沒有上限的。
張五常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買了房地產,它升值一定是有上限的,是被未來收入、預期收入約束的。而收藏品的價格則是靠其他實體經濟或資本市場中有收入的資產來支持的。真正的藝術品收藏還沒有見過泡沫破裂的例子。
嘉德拍賣董事長陳東升也認為,目前中國的經濟起飛到了資產持續增長、高度增值的階段。包括房地產業、礦產業和***企資產迅速增長,而藝術品領域為此類資金提供了很好的資產保值的出路,所以中國藝術品今天的價格,從經濟規律來說是合理的。
由于中國***正在打壓樓市,而股市也時常受到打壓,大量資金已經并將還會進入藝術品收藏領域。”張五常告訴記者,由于收藏品的升值對經濟的增長是很敏感的,加之收藏本身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未來隨著更多的中國人進入藝術品收藏領域尋求資產保值,中國藝術品價格仍將高企。”
一位收藏界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因為通貨膨脹因素,***樂見藝術品市場能夠吸納更多的流動性以緩解貨幣過量引起的通脹,畢竟藝術品本身與普通百姓日常生活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