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經濟基本面整體呈現弱修復格局,全年債券收益率呈現低位窄幅震蕩,中樞略有下行的態勢,信用債市場“資產荒”與化債行情交織走出結構牛市。
展望2024年,申萬宏源證券固定收益融資總部總經理范為日前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增強宏觀政策一致性的指引下,貨幣政策配合積極財政政策發力,貨幣環境依然維持偏寬,或支撐利率延續低位運行特征;化債持續推進背景下,供需矛盾或推動信用債“資產荒”進一步演繹,信用利差有望維持低位運行。
城投債:調結構、控增量、化存量
范為表示,2024年城投債發行規模預計收縮,“調結構、控增量、化存量”的城投債審核思路仍將延續,即在保障借新還舊合理需求的基礎上,嚴控城投新增債務,逐步優化城投債發行人結構。
“國務院文件要求金融機構支持化解存量風險,明確嚴控融資平臺各類債務規模新增,引導債務規模與地方經濟發展和地方財力匹配。”范為分析,城投債審核監管機構在保障借新還舊合理需求的基礎上,嚴控城投新增債務,逐步優化城投債發行人結構,引導城投債產業化、市場化轉型,通過城投轉產投來幫助地方形成有現金流支撐的產業。
2023年一攬子化債政策深度影響城投債市場。中央啟動1.5萬億額度的特殊再融資債券(用于置換存量債務),部分省份掀起了城投債提前兌付的熱潮,保證公開市場債券兌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預計化債防風險仍然是2024年政策的重要著力點。
金融債:發行規模或放量
2023年全年商業銀行響應政策支持實體經濟,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銀行整體充足率水平有所下降。“在資本新規落地、資本達標壓力增大、保險永續債推出、券商次級債放量背景下,2024年金融債發行量有望延續增長,呈現供需兩旺之勢。”范為說。
其中,范為預測,商業銀行專項債發行量有望繼續上升,如小微、綠色、三農專項債等;商業銀行次級債在TLAC資本補充缺口下供給或將放量;證券公司債的監管政策趨于放松,發行規模有望繼續反彈。
范為表示,由于銀行生息資產收益率走低,銀行負債端成本存在壓降需求,資本新規引導銀行回歸信貸業務、提高服務實體經濟力度,結合銀行持續存在拓寬資金來源、減少期限錯配的需求,預計綠色、小微、三農等專項債券仍將是發行熱點。
產業債:“資產荒”格局延續發行環境有所改善
“隨著2023年城投債審核政策收緊,供給端不足,“資產荒”繼續演繹,產業債或是重要增量。”范為表示,并且,政策發力支撐產業債信用基本面修復,挖掘票息和增厚收益要求下,產業債發行環境有望改善。
其中,地產債方面,2022年底以來中央加大對房地產企業融資支持力度,“三箭”齊發、“金融16條”等政策陸續出臺。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企合理融資需求,凸顯對民營房企融資的支持,房地產企業迎來融資“活水”。
創新業務市場將繼續擴大
范為表示,在創新業務方面,2023年公募REITs受低迷的市場表現以及嚴格的審核要求影響,發行數量明顯減少,但下半年隨著消費類REITs等新品類上報,傳統的高速公路、保障性租賃住房、產業園等品類REITs上新隨之加速。且伴隨擴募落地,“新發+擴募”的雙輪驅動格局形成,為市場擴容擴業態奠定良好基礎。
“同時,隨著民營企業、房地產企業債券融資規模的不斷擴大,通過發行CRMW等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能夠有效提振市場信心,促進民企、房企擴大債券融資渠道和融資規模,有效體現了新型金融工具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理念。”范為說。
范為分析,繼續推動發行各類專項債券品種,大力發展公募REITs、CRMW等創新金融工具,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將是2024年債券市場的重點發力方向。